从懵懂跟师学徒,到享誉中外的一代国医名师;从启古纳今、钻研学术、治病救人,到奖掖后学、提携晚进、培育新人,何嘉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,让中医妇科得以传承与发展。
启古纳今
仁心仁术
说起杭州石牌楼的“何氏妇科”,老一辈杭州人都知道,那是何嘉琳曾祖父何九香开创的。现如今,“何氏妇科”已在妇科病诊疗方面,从清末至今搭了多年的脉。
年,何嘉琳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医世家。作为浙江何氏妇科第四代代表性传人,何嘉琳先师从父亲何少山,后又师承伯父何子淮,尽得二老真传。从医58年来,她一直辛勤耕耘在妇科临床第一线,集何氏妇科大成,推崇仲景,博采众长,只为可以更好地为现代女性服务。
在学术思想上,何嘉琳力主“整体气化,三因治宜;阴血为本,阳气为重;重视奇经,冲任损伤;肝肾为要,共为先天;重视后天,固护脾胃”。在治疗法则上,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,积极传承何氏妇科确有疗效的法则,不断充实完善何氏多种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,后又随着疾病谱的改变,创新提出了新的治疗法则,临床疗效显著,推动了何氏妇科的学术发展。
阴道炎症是妇科常见的一类疾病,反复多次发作,对女性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。为此,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,何嘉琳主持《妇洁净洗剂治疗阴道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》课题,对阴道炎的防治提出新的解决方案,荣获“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”。近年来,随着生活环境和工作节奏的改变,女性卵巢功能受损问题较为严重且多发,反复性流产、不孕不育等问题接踵而至,为了能让每一户家庭都能拥有梦寐以求的健康宝宝,她又潜心研究,主持课题《育麟方加减对卵巢储备功能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》,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同时,医院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带头人,何嘉琳积极探索引领中医妇科快速发展。自年创全国之先河,在医院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病房,创立“能中不西,衷中参西”的科训,床位从最初的20张扩展至余张,学科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同行前列。
目前,何氏妇科薪火相传,一直以其鲜明的特点和卓著的疗效,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众多病患,在女性经、带、胎、产、杂病的中医诊疗中独具疗效。医院中医妇科年门诊量达20万人次以上,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(中医)建设单位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,也是浙江省中医妇科诊疗中心、杭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。
在何嘉琳心中,“何氏妇科”能得到如此发展,得益于国家一直给予的支持与培养。身为一名中医,何嘉琳深知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推进其对外传播的重大意义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和实施,为中医“走出去”提供了难得的契机。年,在医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,“何氏妇科”在罗马建立了工作站,医院党委书记杨勇亲赴罗马参加了工作室的授牌仪式。自此,“何氏妇科”开始走向世界。
奖掖后学
发扬光大
医院终身学术导师、院最高学术委员会主任导师,现如今,何嘉琳仍始终坚持每周两天出诊,每次7点开始门诊,并坚持参加妇科病房疑难病的会诊。她说:“中医药事业要发展,就要传承,而这不仅需要传承医术之‘精’,更需要传承医道之‘诚’。”
自年被遴选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起,何嘉琳便将工作重心渐渐放到了栽桃育李上。如今,她仍带教着两位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,和多位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优才研修人员及第六批继承人游学者。
她对弟子的要求有三点:真正热爱中医、勤奋肯学、有悟性。至于姓不姓何,不是问题。因此,她的学生几乎都是外姓弟子,不囿于本院、本省,而是桃李天下,其中十余人已被遴选为国家、省、市、区县的名中医,大部分学生都有传承有发扬,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,成为当地的中医名家。
来源于浙江在线年专题报道
目前,传承工作室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合理,医院妇科也已形成一支热爱中医、术业精湛、口碑优良的何氏流派传承团队。这个队伍团结奋进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,为国内学术流派传承队伍中的佼佼者,被同行称誉。
而何嘉琳本人,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。因为贡献突出,被遴选为全国第三、第四、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,全国中医妇科名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她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建设项目“浙江何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”的负责人。此外,她于年和年两次被评为杭州市三八红旗手;年被评为第六届最美杭州人,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最美中医,杭州市首届优秀医师;年年初,又被授予浙江省“国医名师”称号;年被授予第四届“杭州工匠”称号,获杭州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缘起父辈
主动担当
70年前,何嘉琳的父亲何少山——全国国家级名老中医、江南“何氏妇科”第三代传人,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第一批农工党党员。“国家至上、民族至上、人民至上,要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。”何嘉琳始终不曾忘记,在她加入农工党时,父亲对她的殷切嘱咐。
其实打小,何嘉琳就知道父亲是一名光荣的农工党党员,父亲也一直身体力行,来阐述着这段话背后的意义。
小时候,何嘉琳爱听父亲讲故事。父亲告诉她,其实早年他并未从医,而是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专业。然而在30年代的旧中国,“工业救国”的梦想终究是一场空,与此同时他看到广大贫苦百姓缺医少药,饱受疾病的煎熬,便毅然弃工从医,回到祖父身边从头开始学中医。
解放初期,父亲成为了一名农工党党员,坐堂于“何九香女科诊所”。当时,他和伯父何子淮响应党中央提出的“联合起来,振兴中医”的号召,投身医院的建设。医院初创时期的困难,父亲还把自家石牌楼诊所的诊疗设备、中药配方部医院。年又向国家捐献何氏秘方“定呕饮”,获政府嘉奖。
父亲对医疗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大爱,一直影响着何嘉琳。年,何嘉琳跟随父亲步伐,成为一名农工党党员,90年代初,何嘉琳当选成为农工党医院支部主委。她牢记农工党党员肩负的责任,积极参政议政、履职建言。21世纪初,慢性疾病高发、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渐渐凸显,医疗费用支出偏高、百姓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,为积极响应国家“少花钱多办事,大力推广健康教育,防病于未然”的医疗改革政策,何嘉琳与支部成员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研究,形成《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,进一步减轻医疗负担》调研报告,为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,预防和减少疾病,降低医疗费用提供了一套探索和实践方案;医院面临着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困境,她与支部成员通过实地了解、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,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,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,医院健康发展。
医院支部老主任,她经常对党员们说,“医生给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”“无论做什么,我们都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应放在第一位”。何嘉琳积极组织支部党员坚持每年开展下乡义诊活动,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人们带去优质医疗资源。现在,何嘉琳她仍然倾力支持支部对新疆阿克苏、贵州黔东、医院开展的帮扶计划,助力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。
医者,生而为人,生而为众人。悬壶济世,医者仁心,何嘉琳表示,她将为之奋斗终身。
来源:浙江在线、杭州市委会等综合
原标题:《何嘉琳:弘扬国医精粹造福万千家庭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