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腹草

首页 » 介绍 » 灌水 » 奉化苗木的挖井人
TUhjnbcbe - 2020/7/13 11:14:00
早期白癜风

奉化苗木的“挖井人”


去浙江奉化采访,谈到当地苗木的发展,山水园林的总经理吕光明说带你去见见傅老爷子,他可能是现在做苗木时间最长的业界前辈了。 从奉化溪口镇出发,驶入四明山脉雪窦山景区,路边的山坡上是一片片的红枫、五针松等林子。吕光明说,这些都是苗圃,卖苗旺季时公路旁停满了拉苗的车。半个小时后,我们来到傅老爷子位于三十六湾村的家里。 傅老爷子名叫傅苗良,1932年生人,戴副眼镜,一身文气,说话口齿清晰,思维敏捷。虽只有初中文化,但在五六十年前,傅苗良也是村里少有的能识文断字的“秀才”,解放后当了30年的村会计。 傅苗良送给一本他自己2009年编著的《奉化三十六湾村简史》,100页的小册子,详细记录了从清末到现今,村里100多年的苗木发展历程,是非常难得的苗木历史资料。 从书中了解到,该村的“苗木始祖”张银崇,利用在一个地主家当长工的机会,偷学了果木嫁接技术,1883年回村开始水蜜桃的种苗繁育尝试。他的两个儿子也学得一手嫁接好手艺,不仅自己种植花木,还带动了更多村民种植。1920年,村民傅福如用马尾松做砧木嫁接五针松成功,为三十六湾村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五针松之乡奠定了技术基础。后来村民傅伦祥、傅继丁、竺君海等,又选育出“祥育”等五针松新品种。 傅苗良说,三十六湾是山区,与外界交往少,是一个个卖秧担(货郎)将村里的苗木卖到各地的,村里村民外迁,以及亲朋好友来村学艺,又将苗木繁育技术传播到更广的地方。这也使得三十六湾村成为宁波及周边地区苗木发祥地。 在三十六湾村苗木的发展过程中,也曾遭遇过战争、文化大革命等的破坏,苗木没销路,大批苗木地被荒废。在1941年粮荒严重时,村里还发生过饿死人的悲惨事情。但苗木繁育已深植于村民心中,如不灭之火种,时机适合,马上就被点燃。且品种越来越丰富,技术越来越高超,村里生产的盆景从1994年开始还出口到美国、荷兰。 傅苗良常年拨拉算盘的手,嫁接起苗木来也毫不含糊。他摸索出的在秋季用青枫嫁接红枫的技术,使得以前沿用的春季嫁接、只有两成多的嫁接成活率,一下子提高到95%以上。这被称为三十六湾村苗木嫁接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。傅苗良有股钻研精神,他引进、选育出日本海棠、山桐子、吾妻松等多个优良树种,还参与《园林苗木整形修剪技术》等书籍的编写,并将犬*杨改名为龟甲冬青,这个名字沿用至今。 老一代苗木人的艰苦开拓为后人留下了技术、品牌和市场渠道,现在村里人办了几十家苗木场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村民的日子过得颇为滋润。像傅苗良的儿子傅继波,是全国十大苗木经纪人,在溪口镇买了楼房,开上了名牌轿车。其实,不仅是三十六湾村,还有更多的苗乡,在享受现在的好日子时,应对张银崇、傅苗良等“挖井”、“栽树”人心存感念。  版权声明:以上文字及图片均为中国花卉报社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一律不得转载、摘编。 :投稿地址(请先阅读投稿须知)↓ E-mail:xiuyi79@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奉化苗木的挖井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