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/关于女性月经那些你必须知道的事
月经是女性发育成熟的表现,到了一定年龄,会有规律的月经来潮。月经的正常与否,关系着女性的身体健康。如果月经整个没有规律,出现混乱,甚至不来了,也就是闭经,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了,调整刻不容缓。
一般来说影响女性月经的因素有很多,例如精神因素、情绪波动、环境改变、过度减肥,患有某些疾病或者服用某些药物,例如甲状腺问题,甲状腺功能ne能抗或者低下,也会影响卵巢功能,使得月经不规律,还有营养状况等都可以引起女性月经异常。
在表现上主要有:1、时间紊乱:出现提前或推迟;2、经量紊乱:量过多或过少;3、经期延迟:久久不停;4、有血块:经期血块,排卵期出血;5、痛经:经期或者前后腹痛;6、闭经:非正常年龄闭经,早衰。
中医调理治疗月经问题,治标先治本
女子的月经主要涉及肾、肝、脾三脏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,精化为血,故只有肾精充盈才能不断化生阴血,促使月经如期来潮;脾为后天之本,主统血,为气血生化之源,故脾气健旺,气血充盈与月经来潮密切相关。脾肾为月经行血提供物质基础,而对月经按期而至起决定作用的是肝。肝藏血,主疏泄,可以调畅气机、调节情志。
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女子疲于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发展,常常忽略自身的健康保养,容易造成阴血损伤。加之其坏情绪发泄途径少,郁结于肝,致使肝的疏泄失常,影响经血的正常来潮。王绵之治疗月经不调,主要从肝、肾、脾论治,用药侧重疏肝理气,补脾肾,同时将养血调肝作为治疗月经不调的先决条件,兼顾后天之本。
01●由肝论治月经不调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喜条达,恶抑郁。肝郁气滞易生肝热,横逆犯脾导致脾虚,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易致血虚,因而月经不调患者常常出现肝郁血虚之症,这种情况就需要疏肝理气,补肝虚,疏肝滞,清肝热,调经血。02●由脾肾论治月经不调
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亏虚,统摄之力减弱,则导致气血运化失常,血海空虚,月经失调。脾胃虚弱时,通常采用补中益气汤等调脾胃方。补中益气汤侧重于补中气,即可使脾胃恢复正常的受纳运化,升清降浊;若脾虚出血,则需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一些收涩止血的药物。
肾藏精,精化血,故肾机能的好坏与月经能否如期来潮密切相关。肾中有真阴和真阳,真阴是指所藏之精,是气血生化的物质基础,真阳是指肾气,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,是生殖繁衍的根本。肾虚作为月经不调的主要病机之一,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。中医普遍认为六味地*丸是补肾阴的基本方,而六味地*丸只是一个平补方,是在虚,但并不急的情况之下使用的,搭配调理肝肾之气的方子搭配就更好。
03●血虚导致月经不调
血虚是指体内阴血亏虚的病理现象,可由失血过多,或久病阴血虚耗,或脾胃功能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。女子血虚时,经常会发生月经后期,色泽变淡,甚至停经等现象。血虚需补血,即便单纯因血虚而产生的月经不调,也不应完全采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,补血药一般属于味厚的药物,而味厚的药都属阴,纯阴无阳不化,因此需要在补血方中配伍芳香性温类药物,通过行气来强化药物的补血作用。
《*帝内经》有云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”。明代《景岳全书》有云“气和血皆为水谷精微所化,气属阳,血属阴,气为动力,血为基础,二者对立统一,不可分离”,故中医有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”的说法。“血为气之母”,是指气是存于血液之中,即血以载气,气是依附于血的。若血虚到一定程度,必定会引发气虚,因此血虚的患者常常伴有气虚。
04●血瘀导致月经不调
上文中提到的“血滞”与血瘀不同,血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停留或血行不畅。血瘀型患者常有月经后期,经量过少或有血块,经血颜色紫或暗黑等症状,血瘀主要包括气滞血瘀、血虚血瘀、肾虚血瘀、虚寒血瘀四大类。
气滞血瘀型,被认为是七情受损、肝郁气滞导致肾-天癸-冲任-胞宫轴损伤,引发月经不调,王绵之采用调经方结合枳实芍药散行气活血,或四物汤配伍甘草、香附,香附用以疏肝理气调经,甘草用以补气缓急,舒缓负面情绪。
血虚血瘀型,王绵之强调补血和活血并重,以四物汤养血活血,配以牡丹皮、红花、桃仁、丹参等活血化瘀药,使养血而不留瘀,活血而不伤正。
05●血寒和血热导致月经不调
血寒常有月经先后期不定,月经不行或经行不断等表现,一般是指任冲脉寒。冲为血海,肝为藏血之脏,喜条达而主疏泄,因此常以暖肝、疏肝来治疗。行经之时,血室正开,若食生冷过多,或穿着较少,寒邪入侵冲任脉导致血瘀,气血运行受阻,行经不畅甚至闭经,王绵之采用温经汤散寒调经。因血寒导致的血行不畅或瘀血,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机体发热,此时患者虚寒为本,实热为标。
血热有行经时间延长,甚至淋漓不止等表现,一般是由冲任气虚失约,血海不宁,血热妄行所致,凉血清热,活血止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