濒湖山人
您的私人健康顾问
?濒湖山人公司简介
?个经络穴位大全
?常见种病症艾灸方法大全
?常见疾病--健康小妙方(视频)
?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秘方
濒湖山人艾灸商城
艾灸是好东西,但运用不好,也可能产生坏效果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细数在艾灸时遇到的7个误区。1、一味追求烫感有些朋友,害怕效果不好,艾灸时忍着痛,把艾火靠的离身体很近,甚至能烫伤灼伤皮肤,觉得这样效果会更好。这个习惯其实是没必要的,艾灸又不是高温杀*,烫没有太大意义,甚至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。皮肤是身体天然的防御屏障,艾灸热力是通过皮肤渗透到体内的,如果过烫,会损伤皮肤的渗透机制,进而起不到艾条原本的效果。
而且,大家都知道,艾灸一般被标榜为补法,但其实艾灸是分补法和泻法的。那,泻法是什么?
艾灸泻法以雀啄灸为主,雀啄灸就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穴区一起一落的进行灸治。施灸动作类似麻雀啄食,所以叫雀啄灸。这个方法热感较其他灸法为强,多用于急症和较顽固的病证。
可见,当艾火距离太近,穴位感到烫感灼痛时,它起到的作用就可能是泻,而不是补,反而扰乱人体阴阳气血。
所以在艾灸时,不要追求烫感,感到热而不烫即可,否则不仅身体受苦,还可能适得其反。
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
有些朋友,在调理几天之后,或者还没出现效果,或者身体刚有起色,就坚持不下去了,像这样陆陆续续灸了几个月甚至大半年,结果还不如人家灸了十几天的效果好。人是有惰性的,艾灸又常常需要坚持,导致很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无法坚持。所以,不论养生还是调理疾病,都应该持之以恒,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。
3、过分追求灸量
我们经常说,艾灸需坚持,灸量要足。但有的朋友却走了极端,认为灸量越大越好,总是追求大剂量的艾灸。
比如一次同时用好几根艾条,还都是粗艾,又比如有的人全身都挂满了艾灸器具,这都是不太好的做法。
这样的艾灸方式值得商榷,大灸量不是不可以,适合偶尔进行,不适合长期进行,更不能养成习惯。艾灸的目的是强身健体,不应为灸而灸,也不需要一味追求大的灸量,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,合适自己的灸量才是最好的。
4、只盯着某个地方艾灸
有的朋友,既不追求灸量,也不追求烫感,还能做到坚持,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懒,喜欢盯着某个穴位灸,不愿挪动位置。比如有人喜欢单灸大椎,灸关元,单灸神阙,或者足三里,涌泉等,一年四季风雨无阻。这样的执着当然值得夸奖,但在艾灸而言就未必值得提倡。要知道,人体的经络,既是相通的,也是独立的,单独艾灸某个穴位或者经络,就有可能导致局部强,周边弱,造成体内阴阳的不平衡。尤其上半身的穴位,本就接近心脏,心火旺,艾灸又是纯阳之性,会壮大上半身的火,反而造成上热下寒的局面,得不偿失。所以,艾灸的选穴,还是要合理配伍,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5、打消艾灸的顾虑
有这样一个谣言说,艾灸是以消耗人体的元气为代价,这种说法,虽然没有任何证据,但还是让不少想要艾灸的人打起了退堂鼓。艾灸,本质上既不是补药,更不是激素,它最大的作用,是唤醒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,让身体给自己祛除病邪。这种能力与生俱来,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,有的人修复力强,有的人弱,而通过艾灸,可以恢复并且壮大这种能力。更何况,艾灸如果真的透支元气,也不会那么多人艾灸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,吃的香睡得香,到老了也比同龄人健康有活力。所以,只要你真心的需要艾灸,愿意艾灸,喜欢艾灸,放心大胆的灸吧,争取早日唤醒自己体内的神医,修复你的健康。艾灸是件大好事,假如因为错误的习惯而影响了调理效果,那就太可惜了。您身边有没有错误艾灸习惯的朋友呢,应该及时提醒他哈。
6、灸时间把握不当
首先,遇到以下情况时,不建议立即艾灸:大量饮酒、大汗淋漓、发高热、过饥过饱、精神情绪过于激动、极度疲劳等情况,这时候最好不要艾灸。
然后,不建议晚上9点后艾灸。在一天当中,上午和下午都是艾灸最佳时间,而晚上主收敛,就不适宜使用帮助生发阳气的艾灸了。不过也有例外情况,如果是治病或急症,需要大量艾灸,就不用拘泥这些了还有在调理失眠时,临睡前艾灸的效果较好。
另外,有些朋友几乎是天天艾灸,且一次艾灸时间好几个小时,这种也属于时间把握不当。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阴血亏耗、损伤津液,而且没有给身体留出自愈的时间,所以很容易出现上火、口干舌燥、便秘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当然,如身体寒症较重,或有其它需要治疗的病症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7、将随身灸当成“随意灸”
大家使用随身灸来调理身体,想必已经很普遍了,但千万不要借着随身灸的便利,而搞成了“随意灸”!
之所以这么高声疾呼,是因为有太多的朋友都太“随意”了:有的边吹着空调、喝着饮料边艾灸;有的想起来的时候能一连灸四五个小时,想不起来能隔十天半个月不灸的;还有的绑在腿上,边到户外跑步边艾灸……
随身灸真不能太随便!在艾灸的时候,至少应该做到不对着空调,且不要坐在当风口;最好能够坐着或者躺着,不要随意走动,更不要沾冷水;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无论是随身灸还是其他的艾灸,施灸时都应该心平气和,室内保持安静。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:网络⊙整理编辑: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⊙注:内容仅为中医常识,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。目前+人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