牵云绊雾上九华
汪鹤年
糟透了,一到九华街,就被游云走雾紧紧地缠住。还未回过神来,无精打采的牛毛雨又软绵绵地吻在我的额头、脸颊,留下凉丝丝的、湿漉漉的吻痕。
放下行装,在化城寺前的小卖部里买了一件一次性雨衣,稍稍地与这江南梅雨时节的情种拉开了距离,然后无牵无挂地步入了轻烟淡雾……
雨中的游人
一路上山道弯弯,流水潺潺,不时地从路旁闪出的禅堂佛寺,或依山就势,赭瓦粉壁,或临溪而筑,蓬门荆扉,简朴得和民舍一般无二。若不是那着墨描金的方方题匾,穿堂而出的悠悠钟声,纵然面对那几尊佛像,两盏青灯的情境,你也很难想象这里便是吃斋念佛的所在。早就听说九华山寺庙众多,清代一度达到一百五十六座的规模,至今保存下来的仍有八十多座。只是,这一来便苦了众多的香客,如果逢寺叩头,见庙烧香,上一趟九华山得花多少时间,多少财力,额头上又将留下多少殷红的血痕?
九华山寺庙
没有叩头,也没有施舍,只是不时地透过轻烟碎雾抛去好奇的一瞥。不经意间,我走进了一处令人毛骨悚然的所在,穿堂式的大殿两侧堆满了正在塑制的牛头、马面、黑白无常和十殿阎罗的塑像,十八重地狱的塑像群也正在描金绘彩。原来,这就是灵宫殿。
灵宫殿
一位老僧告诉我们,九华山本是道教徒的修炼之地,汉代窦伯玉,晋代葛洪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活动踪迹。东晋隆安五年(公元年),天竺僧人杯渡禅师开始在九华山传经布道,创立茅庵,从此佛教渐兴,并进而取代了道教。不过,九华山能与四川峨嵋山、山西五台山、浙江普陀山一起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,与金乔觉有很大关系。金乔觉是新罗国(今朝鲜)自幼出家的一位皇族后裔,于唐开元七年(公元年)渡海来到中土,上了九华山。他朝上天台峰,暮归神光岭,倦栖岩穴,渴饮涧水,虔诚苦修,人称“洞僧”。唐贞元十年(公元年),他坐逝洞中,时年九十九岁。据说三年后开函,仍“颜色如生,兜罗手软,骨节有声,如撼金锁”。人们细察肉身,发现其与《藏经》中所载地藏王的瑞相相同,因此认为洞僧是地藏王的化身,因称之为金地藏。从此九华山山名大显,并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。唐末,九华山寺庙已有十三座,其中朝廷赐额的寺庙就有七座。与十王殿毗邻的高耸于神光岭上的月身宝殿,便是始建于唐代,重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座著名佛殿。
金乔觉
告别过老僧,数着一级又一级的高高的石阶,我随着几位游客一起跨入了重檐飞角,铁瓦雕棂的月身宝殿的大门。大殿正中的用白玉石铺砌的地面托起一座七层木质黄金宝塔,神态自若,金光灿灿的地藏王塑像居中趺坐,气韵生动,威仪各异的十殿阎罗侍立两侧。塔顶正门上高悬着由黎元洪手书的地藏誓言:“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;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。”这不由使人想起灵宫殿中那些锯尸、剖腹、挖心等血淋淋的场面来。既发誓要度尽地狱中的孤魂怨鬼,我看不如先减免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酷刑。也许这是下属们为鱼肉百姓在背地里干下的勾当,这自然与大慈大悲的地藏菩萨无涉,不过就冲这管束不严的渎职之罪,也该打上几十大板,不知这板子该由谁来打?
月身宝殿
大殿木柱上的朽痕历历在目,大殿落架重建的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一位募缘的老僧劝我在“善缘簿”上签上大名,花几个小钱积积大德,我刚刚摸到口袋,猛想起凶神恶煞般的判官、无常之流,不由打了一个哈哈,似笑非笑地走出这金光耀目,法相庄严的大殿。
在去小天台的山路上,寥寥游人在空蒙游移的雾气中时隐时现,将我带到了一处峰头平展,四望皆景的去处。由此北望,其景尤佳:时聚时散的淡烟薄需中,翠色如染、参差错落的峰峦,白墙红瓦、五色相间的楼台寺观,构成一幅信笔涂染偏又浑然一体的工笔重彩画,谁见了谁也会从心底喊出一个好来。
九华街
不经意地踱到路边的一座个体照像馆前,一副门联跳人了眼帘:“人中人看画中画,楼外楼对山外山。”问起主人,才知那幅画境便是山下的九华街,这里叫作楼外楼。能想出如此地名,写出如此门联,足见九华山人的文化底蕴之深。
留下玉照的游人们陆续踏上了去回香阁的路,我却独自一人走上了小天台。原想在这里看看云海,天公却不作美,用浓浓的雾将四周的峰峦遮了个严严实实。坐等了好大半天,一阵山风终于掀起了雾被的一角,将两座微露峰尖的山峦推到我的眼前,然而眨眼之间,它们又如同两条刚刚露出脊背的大青鱼,悄无声息地潜人了茫茫雾海。
小天台雾景
带着遗憾,我经由回香阁直向天台正顶攀去。一路上溪、涧、泉、潭,流韵丁冬,松风竹吟,抑扬顿挫。攀岩附石,随意搭盖的尼庵民舍,或掩映于竹林深处,或紧挨着石板古道,使人顿生恍若步人世外桃源之感。站在古桥过涧,竹海吟风的闵园,面对那一树碧绿,寿逾千年的凤凰松,更别添几分幽趣。
闵园凤凰松.
因天气欠佳,看过凤凰松的游人纷纷打道下山。小天台留下的遗憾,“不到天台,等于没来”的俗谚,却怂恿着我向那云雾深处的天台正顶攀去。慧居寺、长生洞、复兴庵、朝阳庵,既有佛像庄严,香烟缭绕的仙界气息,又有荆扉附岩,溪泉滴沥的桃源韵味。由朝阳庵往上的路就更加陡峭了,青褐色的石壁上不时地闪现出的“天梯”“怪石摩空”“江南第一山”等石刻,更陡增几分梯云直上的感觉。
半惊半奇地走过竹栏环护,下临深壑的古吊桥,再攀上两面陡坡,忽见几位年老的妇女匍匐在一块“阿弥陀佛”的刻石前,她们向着远处边叩边拜,“阿弥陀佛观世音”地念个不停。见我走了过来,一位老躯指着远处对我说:“快拜,观音菩萨显圣了!”
观音峰前一方形似观音的奇石
举目望去,云烟轻笼的一堵直插云天的峰峦上,身披红绫,衣袂飘然的仕女剪影果然历历如绘,凌风欲飞。我被这神奇的景象惊呆了,连连念了几声“阿弥陀佛”“国泰民安”之类的祝语,然后调整好镜头,摄下了这令人难忘的奇观,也在心里珍藏起这神圣、神秘而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瞬。
真的,观音菩萨真的显灵了。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朋友们,在九华山上我就亲眼见到了这神奇的一幕。
然而,当问及圆通庵里的一位老尼时,我又不禁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:“显圣的观音”只是观音峰前一方形似观音的奇石,至于红绫只是香客们还愿留下的一点印记而已。如果不是这位老尼拨开了这层云雾,我还真的在朦朦胧胧中轻信了这“观音显圣”的神话。
哦!神话原来就是这样面世的一一半是想象,半是传闻,半是愚昧,半是轻信。
糊涂也罢,顿悟也罢,我总算是一步一步地攀上了天台正顶。遗憾得很,百里九华、一线长江未能尽收眼底,也无法品味“一览众山小”的征服者的乐趣,只有几抹苍绿艰难地沉浮在乳白色的雾絮之中,像是有意要造成一种“欲抱琵琶半遮面”的悬念。
九华山天台正顶之雾
看来,我与九华山无缘,说不定地藏菩萨因未能得到我的施舍而耿耿于怀呢!
带着“到了天台,等于白来”的失望,我走下了云缠雾绕的天台正顶,向着云雾更浓处的百岁宫走去……
百岁宫